到目前为止,我最讨厌别人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 X 产品不做 Y 功能?”例如:为什么微信不涉足电商;或者是:为什么微信不做一个检测是否被好友删除的功能?再早一些的还有:为什么微信不做一个聊天框置底的功能?等等。经常会在各个地方,甚至是有读者私信我类似的问题,包括支付宝为什么不把通知清单放在「我的」里;为什么小红书不给图片编辑加一些滤镜模板保存的设置;为什么…为什么…
为什么我讨厌这种问题呢?因为所有这些问题都是用户提出的,而你不知道用户提出这些问题的原因。他们可能只是出于个人私欲,或者只是从体验的角度考虑,而没有考虑这个功能与其他功能和业务以及整个产品架构之间的联系。此外,除了这些公司的核心人员,谁也不知道这些产品是否已经尝试过这些东西,也没有人知道尝试后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资料图】
最重要的一点是,被提问的人如果不是这款产品的核心人员或者是有相关业务经验的人,那么其他大多数人是不知道所谓的「为什么」的。如果这个问题问到了一个喜欢不懂装懂的人身上,那么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主观臆测,带有玄学色彩,甚至可能带有一点点风水气息。结果,只是因为人家团队没有排期而已。
有些功能可能是涉及面太广,改一点就会影响到整体,例如聊天框置底。看起来这是一个简单的操作,但如果用户将聊天框置底,那么当有新消息时该如何处理呢?用户是因为不想看到它们才将其置底的,所以是否要自动屏蔽这些消息?如果不屏蔽,用户如何在划过数百个聊天框后找到它们?既然它们还有被找到的可能性,那么为什么又要将它们置底呢?在上线一个功能之前,产品团队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很多时候,平台并不是因为用户需要而给出了某个功能,也不是你问一句「为什么」就能轻易地解释清楚的 —— 更何况,对于这些问题,别人也没有义务为你解释。
如果这个问题是由一个普通用户提出的,那么我们可以不予理会,毕竟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这个问题是由一个产品经理或设计师提出的,那么就需要仔细反思一下了。
所以各位会发现这么一个现象:任何资深且曾经做出过一款或不止一款好产品的产品人与设计师,几乎不怎么在社交媒体上对别人的产品指手画脚。他们最多会在这些平台上聊聊自己最近在做的新项目,以及自己的价值观,包括最近在读什么书、看什么视频、学习什么东西,或反思当初做出决策时的不同视角和结果。他们还会赞美各种好的产品,因为他们知道一个产品从产出、上线到有人使用的整个过程有多么艰难,因此不会轻易抱怨某些产品不好。
而那些没做出过好产品,凭着曾经背靠某个优秀团队,被其企业文化熏陶过几年,甚至没做出任何贡献,只是四处炫耀 title 的人,就非常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对别人家的产品指指点点,像极了曾经那个站在你身后,手指戳在你的屏幕上,嘴里念念有词的人。这些人的共同点是,不做真实项目,缺乏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总是停留在方法论上,只去做讲座、写书,真实的工作是在社交平台上发牢骚、交朋友。
于是,与其在网上与熟悉的「陌生人」谈论别人的产品,不如多花点时间与精力在自己那个不起眼的项目上,问问自己为什么不做某个功能,看看你的回答是:产品或领导说不做;还是基于公司的业务,能够说得出为什么不做。少问与你无关的「为什么」,多想想自己业务问题上的「为什么」。
有时候我觉得,科学与艺术是呈反比的,对世界越明白,想象力就越少,艺术创造力就越是低下,比如登月时代来临之后,那枚曾经照亮传统文化的月亮就成了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荒芜星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美妙意境被各种月球探测仪踏得粉碎。但产品设计就是这样。
许多人不喜欢这类问题的被「排期」所解释,也不喜欢聊业务如何影响功能,他们就喜欢聊王阳明的心学如何决定了微信的产品策略。这或许才是真正的过度思考吧。
这篇文章是我很久之前写的,只是一直没发过,如今再去回看,即便互联网泡沫再一次破灭,却依然还有不少人在问这类问题。多少曾经被问「为什么」的产品,现在都已经不见踪影,它们为什么「不做」什么功能或「做」什么功能,真的重要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