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行走乡村话振兴!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走进云南马关县

时间:2023-04-29 19:14:15    来源 : 云南网

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活动调研中 供图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口岸经济到庭院经济,从中药材产业发展到绿美乡村建设,从民族文化到乡村旅游……近日,云南大学师生走进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聚焦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增产增收、绿美乡村建设、基层社会治理等主题,开展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马关县很具有代表性,是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也是一个集边境、民族、山区等于一体的县份,为我们调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样本。”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戴波教授是此次马关调查组的带队教师,她介绍,这次调查将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乡村振兴目标进行系统调研,深入了解脱贫攻坚成就和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每一位参与调查的师生都可以结合自己的学术背景和研究兴趣,在样本县开展质性研究。今年1月,调查组就已到马关县的7个乡镇,38个自然村进行调研,完成了入户访问和问卷调查工作,并对16个政府职能部门及相关领导进行了访谈。

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活动调研中 供图

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什么?参与了哪些集体经济?有没有享受到一些福利政策和补贴?村里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什么……

在调查期间,云南大学马关调查组带着问题走进田间地头,进村入户,与乡镇领导、村委会、农业合作社和农户面对面交流,与乡村振兴局、农业和科学技术局、政法委、文旅局等多个县级职能部门进行座谈,仔细了解马关县在人居环境、产业建设、边境治理等方面取得成绩与经验,见证乡村的历史变迁,思考乡村发展的新问题。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建设得很美、很有特色的村庄,他们从党员干部带头干、帮着干,到自己愿意干、主动干,村子由内而外产生了大变化,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真的被调动起来了。这些观察和发现对我们的社会学研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戴波说,从兴边富民到脱贫攻坚,再到乡村振兴,国家为主的外源性力量强力推动发展,转换成了广大群众的内生动力,这就是良性的衔接。

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活动调研中 供图

在大栗树乡大腻科村委会盐井村小组,群众投工投劳,共建绿美乡村的成果让人眼前一亮;在大栗树乡和平村,党员示范带动,合作社种、产、销一体化,让中药材产业成为了当地农户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在坡脚镇大讯村,以各式特色盆景为主的庭院经济,把家中的“方寸地”变成了增收“宝地”……

一个个鲜活的乡村发展案例,令参与调查的师生印象深刻。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关于边境县的基层治理问题、喀斯特地貌区域的产业发展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的文旅融合发展问题等,也引发了师生们的深入思考。

如何利用自己的学术积累与见地,从掌握的实际情况中提炼出对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有价值的内容?是这次调查中戴波尤为关心关注的问题。在进行实地调研后,调查组就特色产业发展、农文旅融合、边境管理和发展等问题与相关职能部门又一次进行了探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这次调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不同于以往主要关注于某一个点完成学术课题,此次调查将以跨学科的视角,从整个县域的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出发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调研分析不仅用于学理研究,也将为地方政府及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戴波介绍,调查组还有意向根据县里的实际需要,结合不同专业领域知识,在马关县选点建立乡村振兴小院,可将乡村振兴的所有内容都融入进去,建立高校与地方长期的协作关系,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学术优势,服务社会,服务地方发展。

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活动调研中 供图

“学习要深入社会,深入乡村,扎根在土地上。通过实地调研,加深对中国乡村社会的了解。”云南大学社会学研究生张智茗说,他深切认识到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获得了更广阔的研究视野。云南大学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李子卓说,他将把自己的调研收获通过撰写书籍和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继承魁阁先辈学术报国之志,将学科建设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据悉,2022年10月以来,已有来自云南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大学等15所省内外知名高校的875名师生奔赴云南省42个县,围绕乡村振兴目标开展实地调查。

云南网记者 李丽 张文峰

标签:

热门推荐

X 关闭

X 关闭